礦業是國民經濟的源頭,礦產資源是工業的糧食,國家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要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贏得全球主動權。實驗室依托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匯聚了采、選、冶及自動化、智能化等優勢力量。實驗室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聚焦復雜工業過程動態環境下智能感知,知識自動化與自主控制,數字孿生、建模與優化,機器人與裝備群體共融協同智能等科學問題,圍繞礦冶過程智能檢測與分析技術、裝備/工業機器人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數字孿生技術、智能優化技術和工業軟件、智能管控平臺技術等五個研究方向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并形成了特色。實驗室主任沈政昌院士,是我國礦物加工裝備及智能化領軍人物之一,提出了浮選過程動力學新觀點,發展了我國浮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基礎理論,創建和完善我國新的浮選裝備體系,推動了我國礦物加工工藝的變革與進步,使我國成為全球浮選裝備技術三大強國之一。匯聚了1名工程院院士、1名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為代表的大批行業專家。實驗室實現了我國選冶大型分析儀器零的突破,建立了我國地下金屬礦智能開采技術體系,形成了“選冶過程優化控制軟件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在礦冶流程數字孿生、機器人相關領域提前布局,并已擁有先驅優勢。整合組建后,實驗室將建立自主可控的礦冶過程智能優化制造系統,為國家戰略服務,掌握礦冶智能化的國際話語權。